欧阳询:大唐书法巨匠,一幅《千字文》惊艳千年
他是唐朝书法艺术的巅峰代表,与虞世南、褚遂良、薛稷并称“初唐四大家”。欧阳询(约557-641),字信本,出生于潭州临湘(今湖南长沙),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朝廷大臣,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熠熠生辉的艺术巨匠。
他是唐朝书法艺术的巅峰代表,与虞世南、褚遂良、薛稷并称“初唐四大家”。欧阳询(约557-641),字信本,出生于潭州临湘(今湖南长沙),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朝廷大臣,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熠熠生辉的艺术巨匠。
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,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。译文:宋代苏洵(苏老泉)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成为大文学家。苏洵年纪已大还悔恨读书太迟,像你们小孩子更应该早读书。
大家都知道“书圣”王羲之的影响力有多大,曾有人把他称为“书法界的孔子”,在他之后的所有书法家,直接或间接的都受到了他的影响。之所以有“间接”一说,是因为有的人先学羲之书法传人的字,进而追摹“二王”。我们熟知的羲之传人有虞世南、褚遂良、米芾、赵孟頫、董其昌等。
它用一千零二十四个字,把阴阳五行、银河旋臂、忠孝仁义、量子纠缠全缝进一篇韵文,读起来像顺口溜,拆开来全是手术刀:一刀切开传统,一刀对准现代人的焦虑。
绍兴兰亭边上,一块被雨水泡软的土坡里,考古队员扒拉出一只灰扑扑的陶罐,罐口塞着一团黑乎乎的毛笔头,像被谁随手丢弃的烟头。
大抵腕竖则锋正。锋正则四面势全。次实指,指实则节力均平。次虚掌,掌虚则运用便易。
赵孟頫的楷书在《真草千字文》中展现出典型的“赵体”风格。其笔画圆润流畅,结构严谨。例如“天”字,横画起笔稍重,行笔轻盈,收笔顿挫有致。捺画向右下方舒展,笔力雄健,整个字显得端庄稳重。这种楷书风格融合了唐楷的法度森严和二王(王羲之、王献之)书法的灵动之气。赵孟頫
《千字文》最初的诞生,是源于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。他为了督促王室子弟学习书法,便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当中,拓印出一千个不同的字。但是,这些字拓印出来后,毫无章法,于是命周兴嗣将这写字拼成一篇文章。这个难度简直是地狱级的,给你一个1000片的拼图,如果没有原图对照
《千字文》这部诞生于南朝的蒙学经典,恰如一盏跨越时空的明灯,以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为火种,在苏州的识字教育中点燃了文化传承的星火。从古至今,这部韵文不仅塑造了苏州人的文化底色,更成为中华文明“以文化人”的生动注脚。
在2011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,一件明代书法珍品以517.5万元的高价落槌,它便是詹景凤的《草书千字文卷》。这幅纵26厘米、横524厘米的纸本长卷,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商业交易,更是对一位被忽视的明代草书大家艺术成就的有力印证。
• 起笔:智永《千字文》的起笔多空中作势,尖锋翻笔入纸,在笔锋落纸瞬间有轻微切笔动作,而后无痕行笔。如“天”字,第一横切笔快入,干脆利落,为整个字奠定了稳健基调。这种起笔方式灵动自然,避免了起笔的生硬呆板,体现出高超的用笔技巧。
隋代智永(王羲之七世孙)于永欣寺闭关三十年,书八百本《千字文》分赠江南寺院,现在日本的千字文墨迹本于唐代随遣唐使传入日本,藏于东寺密教经库,钤“延历敕定”印(桓武天皇年号)明治时期流出寺院,1947年由小川广己家族购藏,可以说是国宝级文物。
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,我们学着说违心的话、做勉强的事,把自己活成了别人眼中的“标准答案”,却在深夜里听见内心深处的叹息。
可当我一手抱着39度高烧的娃,一手还能把“天地玄黄”写歪,我就知道,这日子不是抄给别人看,是抄给自己续命。
这世间的浮华万千,无论是腰缠万贯的财富,还是高高在上的权势,终会随时间流逝而褪色,皆不足为傲。
文徵明篆书千字文,来源:文衡山先生真草隸篆四體千字文卷,北山堂惠贈,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。
在明代书法史上,文彭的名字常与篆刻革新紧密相连,而其隶书佳作《千字文册》(纸本,34.9×61cm,共85页,现藏美国杨致远观远山庄),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其隶书造诣的窗。这幅署款“嘉靖辛酉”(1561年)的作品,既是文彭艺术成熟期的见证,更是明代隶书“复古
其笔势如惊电穿云,线条似龙蛇游走——每一笔都带着帝王的纵逸,每一划皆藏瘦金的骨力,将日常事理与历史风华熔于笔端。这短短三页,究竟藏着怎样的笔墨玄机?
肆筵设席,鼓瑟吹笙。两句是说宫殿里摆起了酒席,弹琴吹笙一片欢腾。古代官员们互相祝酒,描绘出宫廷中宴请宾客、举行宴会的盛况,也体现了古代的宫廷礼制。其中肆筵设席是形容酒席的丰盛,鼓瑟吹笙则是描写了音乐悠扬,营造出一种欢乐祥和们氛围。
这一幅龙飞凤舞的草书《千字文》,因被误传为解缙之作而广为人知。只因解缙名气大,而这幅草书就被挂在了解缙头上,凡是仔细研究过两人笔法的书法同人,都会发现两者笔法截然不同,下图为解缙的真迹。